1月25日,應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和平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陳颙到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并做了題為“白與黑-頁巖氣革命、大與小-宜居地球、新與舊-傳統學科和新的生長點”的主題報告。院長羅志強,副院長王勇、倪四道以及相關領域科研人員和學生60余人聽取了報告, 報告會由孫和平院士主持。
陳颙院士在報告中所提到的三個問題均與人類生存環境和面臨的災害相關,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哲學的高度,就科研方向和動態給大家上了生動一課。他在報告中指出頁巖氣是自然界留給人類的珍貴財富(白),與開采過程帶來的地震等災害(黑)往往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應把握“保開采,避災害”基本方針,應用地震科技為頁巖氣開采保駕護航,重點討論了大(對整個地球結構的認識)與?。ㄒ司拥厍颍┑膯栴}和傳統學科地震技術(舊)和國際上最新地震學光纖技術(新)的特點,以及新興的光纖地震技術近年來的一些成功應用案例。陳颙認為地球科學服務于“宜居地球過去、現在與未來”將逐步成為發展主旋律。最后他還提出傳統的地球科學研究需要在立足于服務社會需求的同時,增加新的生長點,發出新的光芒。
報告會后,國重室科技人員與陳颙院士就共同關心的地球物理研究發展方向與新興技術帶來的革命性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就氣槍源人工源地震技術和光纖地震技術應用于武漢城市地球物理勘探,了解快速發展的大城市地下結構等方面合作進行了探討。
陳颙院士是國際上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曾擔任中國地震局副局長,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國際地震學和地球內部物理學會(IAPEI)的地震預報和地震災害委員會主席等重要職務。長期從事地震學和實驗巖石物理學研究及其在環境、能源和減災方面的潛在應用。他曾主導了“點亮探尋地底奧秘的明燈”計劃,揭示了應力途徑對巖石性質的影響,發展了測量巖石變形的激光全息技術,發現的巖石熱開裂現象被廣泛應用于核電站的安全性監測。

報告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