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k2o2m"><center id="k2o2m"></center></rt><acronym id="k2o2m"><small id="k2o2m"></small></acronym>
<acronym id="k2o2m"><small id="k2o2m"></small></acronym>
<acronym id="k2o2m"></acronym>
<acronym id="k2o2m"><small id="k2o2m"></small></acronym><rt id="k2o2m"></rt>
首頁 實驗室介紹 科研進展與成果 研究隊伍 開放交流 技術支撐 科學普及 關于我們
現在位置:首頁 > 科學普及
地震預測為什么這么難
信息來源: 發布時間:2010年12月28日 【 】 【打印】 【關閉

地震學是研究地震震源性質,地震發生原因和機理,以及利用地震波來了解地下結構的一門科學。地球自誕生之日起,就有了內部運動。開始時(大約50億年前),地球在一團星云中逐漸聚集,收縮,變成了一個行星,此時的地球溫度很高,物質由于密度的不同,出現了分異,密度小的上升,大的下降,就和我們看到的水中的泥沙和懸浮物上下分異一樣。經過了漫長的分異和收縮,地球產生了不同的圈層構造。

最外表的是一層較為脆性的固體,叫地殼,厚度為10-70多公里。目前的研究發現,地殼不是一個完整的固體,而是有眾多的塊體拼合而成的。目前地球上主要有6大主要板塊組成,分別為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以及南極洲板塊,其中包含多個小的板塊。這些板塊之間存在著相對運動,板塊內部變形相對較少,板間則存在著較大的運動,因此在這些板塊的交界帶上,就成了構造性質復雜,地震活躍的區域。地震就是由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產生的。

地殼下面是地幔,厚度為2800km左右,直至2900km的深度,此層物質主要由橄欖巖、鈣鈦礦、后鈣鈦礦等礦物組成,密度從3.3g/cm3增加到地幔底部的5.8 g/cm3左右??茖W家們通過地球動力學研究和地震學分析,發現地??梢栽诮Y構上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從地殼和地幔交界的Moho面開始,到660km深度的間斷面,該層地幔與地殼的關系相對密切,物質成分在水平方向的組成上有較大差異。下地幔從660km向下,直至地核和地幔的交界處,此處的地幔物質組成較為均勻,但是在核幔交界處出現相當復雜的結構,該區域被稱為D''層,由于該處為固體(地幔)和液體(外核)的交界帶,因此無論在水平方向上還是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很大的變化,是目前國際上地震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地幔部分有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自然現象,就是地幔對流。地幔的物質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會出現類似水加熱對流的流動現象,盡管這種現象非常緩慢,每年才運動幾個厘米,但是這幾個厘米卻是造成地表板塊運動的根本動力。由于地幔對流的拖曳作用,如果把歐亞板塊視為靜止的話,目前印度板塊以每年5厘米左右的速度向歐亞板塊擠壓,這種擠壓作用自從6500萬年前就開始了。在那時,青藏高原區域還是多個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的幾個獨立的構造塊體,這些塊體和印度板塊之間有特提斯海相隔。在印度板塊的持續擠壓下,特提斯海閉合,青藏高原內部的幾個獨立塊體相互拼合,并且被抬升,形成了雄偉的青藏高原。中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談到的在山上發現的貝殼,很可能就是古特提斯海生物留下的化石。滄海桑田,就是由這些地質運動作用形成的。

在青藏高原形成的過程中,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不斷的擠壓和縮短,至今,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已經縮短了2500km左右,這么巨大的縮短,必然帶來物質的變化。一部分物質被擠壓到了青藏高原的地殼下面,使得青藏高原的地殼非常厚,大部分地區在60km以上,有些區域(如羌塘塊體)高達70km以上,是目前地球上地殼最厚的區域。另一部分物質在沿著青藏高原的邊緣逃逸掉了。我們知道,青藏高原周邊分布著幾個堅硬的盆地構造,包括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這些盆地地殼強度大,非常堅硬,物質向從這些區域朝外逃逸相當困難,因此就在青藏高原和這些盆地之間形成了走滑的斷層,物質就沿著這些斷層朝外逃逸了。

不過,盡管大部分物質沿著斷層逃逸或者被擠壓到青藏高原下部,仍有一部分物質在青藏高原和盆地之間積累起來,這些物質的積累,就形成了一系列山脈,包括阿爾金山、昆侖山和龍門山。特別是在龍門山地區,青藏高原的物質主要沿龍門山兩端的幾個活斷層,如南部的咸水河-小江斷裂和北部的祈連山向外流出,在龍門山中間地區向外流動的可能性較小,就形成了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擠壓逆沖的構造形態。這正是汶川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

那么,既然我們了解了地震發生的基本構造機理,為什么預測地震還那么難?這主要由以下幾點構成:1.地質的構造機理涉及的時間尺度很大,通常幾萬年甚至幾十個百萬年,這對于目前的地震預報沒有太大的作用。2.盡管從長期上看地震的發生有規律,但是就某一個單一地震事件來說卻近乎是隨機的,因為我們很難判斷哪個時刻巖石無法承受應力積累發生破裂。3. 地震發生的位置常常在地下10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在這個深度上,目前人類還無法直接了解其構造狀況。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鉆井也不過10km的樣子,何況只有一個孔。4. 地震的破裂過程是不確定的,有可能本來要發生一個大地震的,可由于某種未知的原因,突然終止,只產生一個很小的地震;也有可能本來沒有大地震的,結果在觸發作用下,產生了大地震。正是由于這么多不確定的因素,目前人類對于地震的短期和臨震預報還處于摸索階段,主要依靠統計學方法和監測前兆等手段來進行。然而統計學的本質就是不確定的,對于大量樣本可能有一個很好的規律,對于單一事件則是一個概率數字。前兆手段雖然有一定的意義,但是造成前兆異常的因素太多太多,主要還是地表活動造成的。更不靠譜的還有生物的異?;顒?,有人說此次地震之前有很多蛤蟆上街,這種現象可能和地震有關,但是沒有本質的聯系,不然,為什么隨后在深圳發生的蛤蟆過街怎么沒有地震的發生?如果光靠生物異常來預測地震,那天天都有地震了。

總之,地震預測研究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它涉及到地球動力學、斷裂力學、構造學、孔隙介質、地球化學、流體力學、電磁場等多學科,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目前全世界都處于起步階段,就這點而言,中國的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因為世界上公認的一次成功的預報,就是中國的海城地震。

(鄭勇供稿)

文章評論
發表評論
附件列表:
版權所有 ?2009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鄂ICP備20009030號-3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漢徐東大街340號(430077)
一本到高清无码中文在线免费首播_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东京热_国产小电影av在线_亚洲无码高清视频